今天只是想談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只是很多人下意識地忽略。
那就是大家衡量一樣商品的價值到底是如何理解?
最常見就是以所謂的”公定價”,但這公定價其實只是周遭的群體認知,例如雞排以前我買過25元,後來那一家漲到,接著漲到60,這漲價的過程,每次出現的價格其實都是公定價,因為大家都漲價,哪怕你現在還是能買到便宜或貴的雞排,但60元是現在多數人普遍認知的價格。
這種價格模糊又好操作,哪天只要大家一起漲價賣80,哪怕少數還是有堅持60或更低,這個公定價就會從60被刷新成80,你可以因為漲價選擇不吃,但選擇吃的人自然會把公定價從60漲到80,哪怕曾經一模一樣的東西賣過25。
另一種就是所謂的精打細算型,他們可能有類似的產業經驗,甚至只是平常常去市場買菜,他們可能上館子吃一個炒豬五花肉,感覺這盤大概有半斤,半斤,目前五花肉大概1斤100~120元(看地點與時價),當然這是菜市場的價格,批發又會降低,但常人比較少接觸不多說這塊。
那半斤就抓個50元成本,蔥薑蒜醬油米酒這些再抓個20元,一盤成菜卻賣個199,這還是便宜的,有些熱炒店250以上都很正常。
半斤其實也是比較多了,一般來說一盤有個100~150克肉就算多了(半斤是300克),所以多數成本價會再往下壓點。
有些人開始就生氣了,這樣的成本價卻動不動賣個3~4倍的價格,甚至有餐廳產業的朋友曾跟我說,以些高級餐廳最少都是抓10倍的食材成本在訂標價。
大家先別忙著火,請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首先大家只看到食材成本,那瓦斯跟料理中的額外消耗品有思考到嗎?
例如我曾經看過一道炸魚,粉消耗很大,都是幾個大盤分別裹粉,然後都算是一次性的,所以那道菜有大量的粉成本其實是看不到的,這就是所謂的額外消耗品。
其他還有不少,但今天不小著墨在這,因為還有比重更強的部份,所以先打住這邊。
再來是廚師技藝,這也是一堆人會忽視的點,例如之前去大陸吃了碗雞豆花,折台幣大概600多元一晚,我不知道是算便宜還算貴,但那碗真的好吃,我很滿意。
問題來了,雞豆花的材料只是便宜的雞胸肉、雞清高湯,整碗我就吃到這兩樣東西,後來去查了下作法,發現還有澱粉之類的,但整體來說其實沒有特別昂貴的食材,為何可以賣到600多一碗?
難在整體的技術,坦白說我看完做法教學,實際操作起來真心難,最後勉強弄了一碗,口感與味道差太多了,所以食材很多時候不是判斷一道菜價格的重點,成菜時需要的技術費用是很多人會忽視的。
主廚這些本來就比較高薪的大家心裡先有個底,基本上你也不能要求學徒或幫廚有與主廚同個薪資,服務生這些除非高級一些的餐廳,薪資也普遍不高。
但人事成本其實是很可怕的項目,因為這是不管賺不賺錢,每個月都要定時支付的款項,所以不向什麼100萬個機器一次性買完就剩維護費與消耗維持之類,人事成本除了必須支出以外,還有許多隱藏費用,像是勞保什麼是很多人不容易想到的,為了方便計算,評估時其實就是三倍,意思是養一人如果是3萬薪資,那大概要抓9萬每個月的人事成本,為何很多公司營運不擅就先砍人事?雖然有一定原因是人事好砍,更重要的是人事確實是大項目。
裝潢這類是一次性又上下限很高的就暫時不談了,當然有些利潤比較差的店家來說還是大項目,我就有看過某家改衣服的,經營了5年多也沒改招牌,所以其實那家店是不好找的。
與老闆娘聊天後,她說店租很貴所以才搬離原本那邊,這邊是老客戶願意便宜提供的,幾千元一個月店面,一個招牌就要3000太貴了,反正她的客戶幾乎都是口碑傳遞,實際上外頭貼張紙條就足夠了。
說到這,大家應該意識到我想談的大項吧?也就是店租,租金這類很貴,特別是店租又會比辦公室、工廠這類貴很多,並且這個大項是每個月都要持續支出的,不管賺錢與否都要,像是武漢肺炎造成許多店家生意冷清,但這些租金還是必須支出,員工可以放無薪假,但房東還是會收租金。
開店,大家都想要黃金地段對吧?問題是大家知道黃金地段的店租會是多少嗎?
拿東區來說好了(可能現在比較沒落),但1萬~1.5萬一坪的店租還是要的,一間不大不小的店算100坪(店面大小可不是只有前台做生意的地方),一個月就是100萬店租,這是常態性支出。
其實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也累了,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補充,但希望還是以能吸收當前資訊為主,以後機會還有很多可以補充,大家可以想想,我上述舉例有絕大多數都是需要現金流的。
每個月需要幾百萬現金流,並且這些都是成本計算而已,你開店不可能只會想打平或少少賺,不管如何你還是會想賺錢對吧?店主想賺多少?難到是23K?或是公布的48K?或是建商說的100K?
相信都不是,就不說整體創建的過程,只談現有風險,也是動不動就是百萬、千萬級別的負債,當你背負千萬級別的風險時,你覺得營利100K足夠嗎?帳面上確實是賺的,但與風險差太多,這樣還不如賣掉回收成本做其他投資對吧?
這下大家能理解,為什麼商品的價格會比所謂的成本價高上許多了吧?實際上就是分攤所謂的成本。
科技產品就是常見,物理成本不高,但售價堪稱一本萬利的概念,因為這些貴在科研與技術成本,但也因為這兩點會把利潤無限衝高。
這也是為何很多市長都強調要產業轉型來解決低薪問題,因為他們不想去解決租金虛高的問題(或是無法解決),但轉頭想去提高利潤,提高利潤就有可能把員工薪資提升,同時也會讓低薪的平均數字看起來更好看些,政績表現上就像是解決了低薪問題,實際上算是治標不治本。
因為我們很確定,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高利潤產業,即使你無限提高高利潤產業的占比,也解決不了基礎產業的利潤問題,實際上只有打壓虛高成本來回復原本該有的利潤才是唯一解,目前有解決過的國家都是走這條路,基本上每一個國家都有碰到這問題,只是在徹底經濟崩潰前沒人會動手,也有可能是要等經濟崩潰才有辦法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