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容易被帶風向的經濟思維之一

大家好,這次我打算給大家整理一些台灣容易被帶風向的經濟思維,這點不怪你,包含你讀過台灣大學的經濟學系也不一定會教,最少我在台灣讀的算是名校,但並沒有教這方面的思維,國外讀碩才開始接觸到這些陌生領域,接下來幾年結合實際情況,算是社會大學吧,才真正理解了經濟學這回事。
回頭看台灣被各種資訊帶風向,只能說都是政治需求,畢竟政治系跟經濟系是兩門學問,我不能說政治學術的手段是錯誤的,只是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事情會是完全不一樣,然而台灣主流帶風向都是政治學那一派的去帶,學經濟的不是自保就是研究學術,少有人願意分享,看透不說破,這就是目前的主流風向。
我會盡量用簡單化來解釋一些專業的概念,盡量減少專業名詞,即使有我也會用白話文解釋,不然你用了一堆看起來很專業的名詞只有行內本來就懂得人看得懂,那還有什麼科普意義呢?
但可能我也會有行內人盲點,也就是我以為應該很容易就理解的其實是不容易了解的專有名詞,所以我會小部分小部分慢慢地說明,怕一寫長了不小心就會進入論文模式了,並且小塊小塊內容也方便大家不用一次性吸收太多,慢慢來就好,並且我會盡量減少專業名詞使用白話文。
先討論經濟富裕繁榮這一塊,其實2020給出的的一些統計數據就看得出很矛盾。
截止到2021年前,存款餘額數字增加了,其中本國貨幣的存款當然是佔大多數,比再前一年還增加了14%,普通人一看這些消息,都會覺得儲蓄增加,增加的比例還不低,速度算是很快,應該是件好事吧?以上就是最容易被帶風向的方式之一,提供一些看起來增加的數字,然後不夠專業的人就會覺得好像很厲害。
其中還有一項數據,就是有11個城市人均存款餘額超過50萬,搭配歷史數據,簡單來說就像是再說,咱們更有錢了,存摺的數字都變更多了。
但這一說人均,你是會特別興奮嗎?還是另有想法呢?
不過另一個數據就體現出更明顯的矛盾了,用歐盟28個國家收入中位數來界定中產收入階級的上下限,我國套用整個收入的比例只有24%,差不多只有1/4。
首先,中產收入階級代表一個國家最主力的收入族群,不是極端的上限也不是下限。
中位數就比平均數更直接,代表更直接的中間數,我們用個笑話,男女平均一顆蛋蛋,但實際上一般生理性別來說,男性就是兩顆蛋蛋,女性則為零顆,用平均數來衡量就會出現上面那個人口均一顆蛋蛋的結果,但細節進去分類就明顯許多,中位數就是盡量往中間靠攏的一個數據。
理論上中產階級就是靠近中位數的收入主力,然而套用在整體收入的比例卻是1/4,很有趣不是嗎?
前面那些存款數據對比一下,是不是又覺得整體差的有點遠嗎?
我知道可能有些人對於這個差異可能沒什麼感覺,那就更簡單一點舉個例子,前面提到人均儲蓄餘額增加這部份,如果你跟郭董住在同一個城市,存款餘額平均是不是被拉起來了?但回頭看自己戶頭可能還沒有個10萬,所以說統計出來的平均、人均這些數字很厲害,但實際上被拉高的數字其實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時候才會有前面所衛中產收入階級這部份更直觀,因為是採用中位數統計,但這樣一算,進入這範圍的居然只有1/4,這也是經濟繁榮容易帶風向的方式,因為從來不告訴你我們的中位數居然只佔了1/4人口,代表剩下的會是少數極有錢+多數低收入才能配合出那個人均數字,因為正常符合數字的人口只有1/4。
所以中位數,更能符合反映在社會財富的分配狀況。
舉個例子,人口紅利,我們看看對岸的大陸,2020的具體數據一直不透明,那就只能拿2010的十年一次人口普查來查驗,會發現2010年中國的人口中位數已經到46歲了,要知道再往前推30多年前,中國人口中位數還只有23歲,然而這就是人口紅利的其中一種,勞動力集中在青壯年,比起集中在46歲,顯然23歲更吃香不是?
不過一胎化政策為首的各項政策,讓中國的人口中位數迅速超英超美,這部份喪失掉的人口紅利就簡單兩點對經濟就很致命,一個是沒有充沛的基礎勞動人口了,二是購買力下滑,後面沒有一直補充。
所以緊急開放二胎又開放三胎,這些到底有沒有改善?不知道,但中國遲遲不公布2020的詳細人口普查數據,只用官方文字粗略地說了一些,想來大概是沒有改善。
這就是中位數反映的真實性,更接近大家平時在社會上的實際感知,而非吹噓出來的平均數。
再舉個例子,如果五個家庭,分別擁有的房產是零間、零間、一間、一間、三十間,算平均數,平均每個家庭有6.6間房產,然而用中位數則是變成一間房,雖然仍然有兩家依舊是沒有任何房產,但6.6跟1,請問哪一個比較能反映更實際的真實狀況?每個家庭平均有6.6間,還以為自住一間、渡假一間,來有四間去當包租婆了呢。
不過台灣喜歡帶風向,感覺經濟很景氣,一直再增長,但嚴格來說只是,少部份人很景氣,多數人不是很景氣,然而經濟不景氣最先打擊到的就是主要收入以領工資為主,也就是大部分人。
這大部分人,就是中位數所形成中產收入階級的主力。
假如我是有分紅、收租金等,主要財富來自於資本性收入,流行話就是被動收入,不是靠打工領人薪水的,原先我一年賺100萬,不景氣讓我只賺80萬,一算我的收入減少了20%,但對我有多少影響?基本生活基本無慮,就是會減少一點奢侈消費的行為。
但如果是賺工資的,本來一年賺40萬,減少20%就是少8萬,少這8萬就該哭了,因為很多人就因為少這8萬就打破了生活的保底線,房租可能交不上,或是飲食就不能均衡,靠饅頭米飯來減少蛋白質等攝取,B型糖尿病就找上門來了,過去的富貴病如今可是會成為貧窮病啊。
前者年收就算不到80萬變70萬,還是不影響到基本生活,但後者賺30萬一年、40萬一年的就會哭了,生活到健康大大都會受到影響。
投資性收入面臨經濟不景氣可以扛著,不景氣多久扛多久,但靠領工資收入的就不好說了,放無薪假你能怎麼辦?投資性收入者還在敲你的門跟你繼續收房租呢,而且就算少租你這一間,他還有好幾間,還有各種投資組合來分散風險,要比耐扛,是扛不住這些人的。
說白一點,同為不景氣的情況下,避險優勢必然會向富人傾斜,而且還能趁機賺更多。
有多少人疫情造成不景氣後,跑去投資日本,斬獲可是都不小,同樣都受到疫情打擊的不景氣,但富人避險能力強以外,還能趁勢用其他方式來轉換更多財富,因為終究,景氣反彈的時候,不景氣時的投資很多都能往回彈讓財富更多,遇到不景氣耐扛還能多增加點資產,景氣反彈的時候又是再一次擴增財富的時候。
所以,經濟不景氣,天然的就是面向中產收入階級,這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坦白說政府也很難扭轉這問題,問題是用別的方式帶風向來轉移焦點,跟無奈地坦承是兩回事。
有人說,那就政府強行向富人割肉如何?強行均貧富。別想囉,大家都是人,這樣只會讓富人或企業打擊投資的念頭,等等我工廠一收,認賠殺出,還能有不少錢過點日子,而一收工廠造成的失業等一系列因素,最後是不是還是打擊回中產收入階級?
對企業割肉這一塊我有另開一篇提到,這裡就不多說了,企業也不傻,就只是把重稅向下轉移,然後被收去的重稅,經過政府這塊累贅後,有多少賺化成多數老百姓能實際享受到的福利,就見仁見智了,我相信這大家可以自行體驗。
想要日子變好過,漲薪水工資是必要的,但是漲在能有實際購買力的工資,而不是像21K到25K,漲完了,成本再次往下轉移而已。
先說到這吧,最後來談談政府應對所做的行為,只能讓人想起曾國藩日記中的那句:得虛名而值時艱者,往往不克保其終。
意思就是現狀就很困難,一堆問題沒有解決,卻在這時候非得還要把自己的名聲拔高,政績做漂亮,這就叫做虛名,然而這樣的,往往下場都很糟糕,然後如果是政府,連累的就會是整個人民國家。
只是曾國藩在後面還加了一句話,是思之不勝懼,也就是想到就怕,只是這是說清醒的人會害怕,那裝睡叫不醒的或是完全沒有自知之明的?那還真是無所畏懼啊。
有話是初生牛犢不怕死,但很多時候會害怕才是更正確的。

Don`t copy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