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在討論這件事情之前,大家要冷靜思考,不要發生哥患感冒嫂吃藥的問題,也就是哥哥感冒了,卻讓嫂子吃藥,別說什麼治標不治本了,根本連方向都是錯誤,嫂子吃了藥沒什麼用,哥哥沒了藥就拖延了感冒的時間,這段時間感冒的病毒可能還傳到嫂子身上,最後變成忙活了半會天,什麼都沒好,還多病了一個嫂子。
方向有很多,今天重點只討論一個方向,那就是體面的工作給年輕人很稀缺。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一對父母把孩子養大,20來歲出來找工作,父母可能還能繼續工作20年,年紀輕一點生育的,不小心就會讓一份工作壓縮三代人的需求,這只是其中一個問題。
普遍的國家統計,各國都是25歲以下年輕人的失業率,是整體平均失業率的兩三倍,這算是各國都有的問題。
台灣人中一直有個普遍錯誤印象,就是認為失業傷害最大的都是那些年齡較大或文化水平較低的人,這不太能算錯,早期因為傳統因素,生孩子當投資品來養,對於自己養老自己觀念不足的,確實會有這種狀態。
但要知道台灣轉型很久了,普遍現代中老年人其實都是脫離傳統的第一代甚至第二代,他們趕上了台灣經濟起飛的高峰,同時也甩開了傳統狀態,即使他們被優退,實際上多數人是有能力應對失業傷害的,同時這代人多數也經過節育觀念的思考,這代人其實反而是比較不用擔心的,真正目前最容易受到失業傷害的反而是近現代的年輕人。
以為是在說笑嗎?優退的人或許學習能力比較弱,趕不上新時代的變遷無法適應,但多數人有儲蓄、有無房貸的房子、有人際關係網,即使他們中年失業,也很容易運用這些資源找到可能不如上一份薪資待遇,但足夠持續接棒的工作,因為他們還有所謂的經驗優勢,也就是常說的即戰力。
就連不需要特別技能的現場刷洗來說,很多公司反而傾向找有家庭中年失業的人群,因為他們有牽絆壓力,可以更容易耐的住做一份沒有升遷前途的工作持續著,不需要一直重複找人。
這些都是年輕人缺乏的,他們沒有儲蓄,沒有人脈、沒有經驗,就算真的想耐下性子做沒前途的工作到死都會被有色眼鏡給主動刷掉,更何況這一代年輕人學習的東西變多了,學了這麼多,結果用不上,因為沒經驗沒有公司想要慢慢培養,這些就是最大的問題,即戰力中老年人其實一把抓,年輕人連接手低端一點工作都難,更別談體面高端的。
然後因為太多選擇,所以即使挑選年輕人,也隨意的提高門檻,就拿學歷來說,人事圖方便直接往上,高中學歷能做的直接上升成大學,大學學歷能做的直接上升碩士,碩士學歷能做的變博士,一竿子不需要學歷也能做的直接就套入學歷,導致學歷變成敲門磚。
我知道還是很多企業更講究實戰,簡單來說考什麼證照不重要,我如果要個即時口譯,實戰演練一下就知道了,至於你有什麼證照、什麼學歷無所謂。
問題是人事也沒這麼多時間,提高門檻圖方便,學歷、證照等就變成敲門磚,沒有還不行。
我沒考過什麼托福,但我在外商公司與波士頓那段時間,完全不需要任何東西來證明我的英語能力,我可以勝任職業用的英語還有生活會話,有些在地的俚語可能不夠清楚,但待上一段時間還是能夠明白,只因為趕上的是學歷只用高中刷、不看證照的人事,實戰後明白我的能力,在台灣待上一段時間表現良好後調去波士頓,但現在大家需要的門檻越來越誇張,然後一樣還是要進入實戰環節,這就造成了有一大票也有實戰能力的只是沒那個敲門磚,過不了門檻就直接被擋在外面,這就是現在年輕人失業痛苦的問題。
這問題其實還有很多面向需要討論,我認為一個一個的分著會比較好,所以我不會下結論,大家可以先參考一個面向思考,也可以在我下一個面向後思考。